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 中国出入境检疫检疫协会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 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中心 | 日本厚生劳动省 | 世界卫生组织
欧洲食品安全局 | 食品法典委员会 | 英国食品标准局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 | 美国化学安全和危害调查局 | 国际标准化组织
澳大利亚标准协会 | 韩国认可认证局
http://tbt.testrust.com 来源:中国电子报 时间:2008-05-29
在最近的一次国际电联标准化局(ITU—T)SG13的会议上,由中国主导的五项NGN标准首获通过,成为国际标准。
此五项标准分别为“PSTN/ISDN仿真体系架构”、“基于呼叫服务器的PSTN/ISDN仿真实现”、“NGN功能要求和体系架构”、“NGN中资源和接纳控制的要求和体系架构”以及“VPN业务的QoS支持的框架和特征”。
据了解,今年的10月份,国际电联标准化局还将通过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导完成的“未来分组网的总体要求”和“未来分组网络的高层体系架构”两项标准。这是近期我国在NGN国际标准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软交换国际标准,我取得主导权
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通信标准处处长戴晓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仅2005年我们提交的ITU—T的文稿就有200多篇,在软交换方面我国首先启动了软交换向NGN引进研究策略的工作,也在全世界首先提出如何从软交换发展NGN。她还表示,下一个阶段,我国还将把基于软交换组网工作继续开展下去。
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说,上面五项标准之中的前两项是根据中国制定的软交换相关行业标准和中国电信网络实施的经验而提出的,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和国内设备制造商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际上许多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响应,把中国基于软交换的相关标准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向国际舞台,并由中国电信主导了软交换国际标准的研究,填补了国际电联在软交换领域研究的空白。她还介绍,在过去的一年中,仅在NGN领域,中国电信就向国际电联等标准化组织提交了上百篇文稿。
戴晓慧还指出,针对类似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域如此之广的国家,如何开展软交换业务,一直是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而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怎样分级向公众提供软交换业务,怎样在网络上大规模地开展软交换移植,提供软交换设备。所以,我国在软交换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是世界的成功经验,也是对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一个很大的贡献。
据记者了解,在我国参与国际电联标准化组织工作的最近5年中,我国向ITU-T递交的文稿数量从每年的几十篇增长到了现在的每年几百篇,并且增长趋势明显。戴晓慧表示,我国从市场产品研发到通信设备的提供,在短短的十年间走过了国外几十年的道路,从我国的电信设备装备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感到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很小的,尤其是在软交换方面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跟大家说,和国际上没有什么差距了。
从产业到标准走出去需向热点靠近
赵慧玲也表示,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果,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技术研发的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已经并正在不断造就一批国际标准化的人才,这些人才已经逐渐地熟悉和掌握国际标准化的规则,已经真正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当中。可以说我国在NGN方面的国际标准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分量的话语权。
我国在NGN国际化标准组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功中,我国的优秀通信企业如中兴、华为等功不可没。戴晓慧表示,现在国内提出的NGN方面的标准,尤其是企业提出的,都是有很明确的目的。像软交换方面的标准,就是要使软交换设备产业化,尤其像一些大的企业,除了占领国内市场以外,现在还瞄准国外市场。为什么NGN产品一定要形成标准化产品,实现技术标准化?都是瞄准了“走出去”。
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目前仍然是PSTN和软交换使用范围最大的国家,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这些网络和设备已经走过了他们的青壮年时期,而且当前的NGN发展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一个是基于窄带往来于今的NGN,还有一个是IMS体系往NGN方面的引进。虽然从软交换角度往NGN引进,我们已经有系列的安排,但是在IMS体系中,国外的通信企业走在了前列。IMS体系往NGN方面引进的优越性和兼容功能已经得到了通信业界的一致认可,属于通信技术的热点领域,应该说我们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善。
如今通信产业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的变迁和用户的需求,通信技术的市场应用逐渐发生了迁移,而且迁移速度很快。我国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的企业要实现“走出去”的梦想,下一步就必须跟紧国际潮流的发展方向,在技术层面还需积累和创新并举,在发展方向上还要向热点靠近。我们有差距,我们也有机遇,但是相信随着我国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技术标准领域的“走出去”必然能够依靠大环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