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 标准体系不健全制约功能性纺织品发展

标准体系不健全制约功能性纺织品发展

http://tbt.testrust.com 来源:中国纤检 时间:2015-12-09

  功能性纺织品在纺织产业中一直保持上扬势头的一个分支。在我国近十年的发展中,中国面料的品种、品质、档次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领域主要集中在内衣、家用纺织品和防护用纺织品等三个方面,涉及的功能包括抗菌防臭、远红外、抗紫外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拒油防水、负离子、防火阻燃、抗沾污、易去污、透湿、免烫、高吸湿等。一批批新型面料不断涌现,有些常规面料的品质与质量接近甚至已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市场需求是巨大的,但是,大多数的功能性纺织品性能,消费者不能凭自己的视觉和触觉等进行判断,即看不见、摸不出和嗅不到的,其功能是否有及优劣程度,须靠一定测试方法和仪器才能进行评定,以致消费者在购买时就处于云雾之中,很容易误导消费。

  近些年来,纺织品中的功能性以及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生态问题也渐渐引起了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这其中制约本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缺乏检测方法。我国对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态标准的概念也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纺织品服装对人体危害检测和环保污染保护检测鉴定起步较晚,总体技术落后。在保护人身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制定的检测方法很少,即使已制定的也欠具体,不够完善。

   2.缺乏产品标准。我国缺少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纺织产品标准,有害物质的检测在检测项目方面与国外标准也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没有规定有害物质项目的检测。无法完全满足按国际标准(ISO)组织生产、质量检测的要求。目前,纺织品国家强制标准中只对生态指标中的甲醛、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异味、可萃取重金属含量(婴幼儿服装)及个别色牢度指标有所要求。然而,生态纺织品监控范围的生态毒性物质已远这些,致癌染料、致敏染料、防腐剂、杀虫剂、含氯有机载体等均应纳入监控范围,并且,这个范围应该在不断的扩大变化之中。另外,还存在国内户外纺织品产品标准空白的现象。尽管国内户外服装自1998年起才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悄然兴起,但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发展迅猛,户外品牌总数为230个,相对于去年增长了31%;年度批发、零售总额为37.83543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增长了34.17%,市场容量越来越大,这引起了服装业的关注。户外服装中功能性面料的使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现行标准中缺乏对户外产品的统一规范,使相关的企业生产和技术执法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3.标准滞后性。不少国家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开发绿色环保与舒适健康的生活消费品,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提供者的纺织行业也不例外,生态环保与健康舒适的功能性纺织品已逐渐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流与经济的增长点。人们对功能性纺织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更是为功能性纺织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是这些特殊功能,使人们免受或大大减轻了可能遭遇的烦恼或伤害。但是,如何科学地界定功能性纺织品的“功能”,如何让消费者明白这些“功能”,又如何让生产商、供应商与最终消费者对这些“功能”建立共同信任度,是发展功能性纺织品最为重要的课题,也是今后纺织品全球标准化竞争模式中业内人士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服装产品的范围很广,相应的产品标准也复杂多样,标准的滞后造成了功能性产品鱼目混珠现象,消费者无法辨其真伪,自身权益很难得到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质量监督机构和检测部门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具体表现:

  (1)国内标准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标准。无论在制定时间上还是内容上,国内标准都是被动趋跟国外。随着国外标准的不断修订与提高,国内纺织品出口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另外,国外知名标准制定机构抢先制定一些本该由我国制定的功能性纺织品标准,并利用其广泛的国际知名度率先推广,这样我们非但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首创性或产量优势,还会使我们的民族纺织工业错失许多发展机遇。

   (2)标准制定明显滞后于产品开发、生产与市场销售。一般只有当纺织品的某种功能导致了长时间的争论或者一些突发性事件出现时,有关部门才匆忙采取亡羊补牢之举,出台相关标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国出现SARS疫情时防护纺织品质量与品种跟不上的问题。疫情大规模爆发后,对抗菌防毒用纺织品的需求突增。不少工厂争相生产该类产品,但由于缺乏相关检测标准,致使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非但不能为解决突发事件提供保障,有的反而起副作用,延误对疫情的防治。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才紧急出台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与《普通脱脂纱布口罩》等3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以监督产品质量的提高。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发生在1999年夏天的对抗紫外线系列纺织品的争论,由于当时我国局部地区长时间出现高温,紫外线辐射强度急增,人们对防紫外线纺织品需求迅猛增长,但当时我国尚无此类产品的国家标准,因此各地市场上防紫外线伞、帽子、披肩等产品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下,《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国家标准才在2002年9月5日姗姗出台,并于2003年2月1日开始实施,现已被2009版替代。

   4.标准重复、冲突。现实施的标准间存在交叉重复。不同部门(行业)之间抢“地盘”,相同内容的标准重复立项,针对同一产品存在一个国标和一个行标或者两个不同行业标准的情况。另外,近年来部分行标上升为国标,原有行标未及时清理,出现一个行业内国标与行标同时并存的现象。有的标准之间的还存在潜在冲突,这将大大阻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具体表现: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成品布和成衣标准各种要求不一致。成品布和成衣的测试方法不一致;成品布和成衣的内在质量要求项目不一致;成品布和成衣内在质量指标要求不一致等等。如:现行有效的国标GB/T 22848-2009《针织品成布》与现行有效的行标FZ/T 72004.2-2000《针织品成布》之间就存在交叉重复问题,并且二者间内在质量要求不一致。再有行标的《针织品成布》中染色牢度对一等品只要求达到3级,而针织服装大多在3-4级;或以针织服装产品要求耐光色牢度、甚至耐光汗复合色牢度为例,《针织成品布》标准对此却并无要求。

   那么,应如何完善标准体系呢?

   一是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方法标准。现阶段,应尽快颁布实施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以使相关的企业生产和技术执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强制性标准应向发达国家标准看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是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要改善我国纺织产品标准落后的局面定要有自己的质量标准体系。目前对生态纺织品的界定和评价尚无统一的国际标准或获得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化程序,所有的生态纺织品标志都是区域性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标准的研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标准的研制,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广成国际标准。对于户外用纺织品应当建立完善的自主的标准体系,将需要大量的经费和较长的时间,因此,可以采取措施,分步进行:(1)权威通用标准:制定标准需要大笔资金和相当庞大的技术力量,且应避免知识侵权,对已被认可的国际生态纺织品标准,应接纳并遵循;(2)区域性标准:像麻织物、羊绒制品等我国资源占绝对优势、国外又少有通行标准的产品,可由我国自行制订标准。先行制定标准显然有利,存在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的基础,可以打造中国检测标准、产品品牌。

  三是注重标准的实效性。尽管功能性纺织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厂商投身于各类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中。但也有一些厂商为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利用一些高科技概念,对其产品的某些功能进行过度的热炒,其内容已超出产品功能本身,而消费者普遍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很容易上当受骗。上述情况在我国时有发生,如前几年热炒的“远红外概念”、“纳米概念”、“防辐射概念”等。相关部门应十分注重功能性纺织品检测的时效性,主动、紧密跟踪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生产与消费,积极筹划功能性纺织品检测市场,充分利用本身的软硬件资源与合法地位,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使得监管和检测部门能够及时对新出现的产品进行检测,澄清各类功能性纺织品的真实概念,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增加自身的盈利点。

  (作者单位: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

关键字: 功能性纺织品  标准体系 

QQ:2804879579
检测通手机版,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