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 中国出入境检疫检疫协会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 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中心 | 日本厚生劳动省 | 世界卫生组织
欧洲食品安全局 | 食品法典委员会 | 英国食品标准局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 | 美国化学安全和危害调查局 | 国际标准化组织
澳大利亚标准协会 | 韩国认可认证局
http://tbt.testrust.com 来源:中文网 时间:2013-01-29
中美越来越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中国提振消费占GDP的比例而美国增加储蓄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能够在扩大的内需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将夺得竞争先机。
除了能够在新兴的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之外,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是能够将低碳交易成为重要赢利来源的企业。中美对话实质性的成果,在此次双方签署《备忘录》之前,2008年6月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中美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将创造大量的商机。
我们很快会发现,全球碳排放交易规模很快会超过石油交易规模,如果美国在2012年加入
《京都议定书》,全球碳排放市场将成为未来最大的市场。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乃觉・布兰敦教授详细分析显示,在美国政府没有承诺参与减排交易的情形下,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在2008年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国际知名的商业调查机构SBI2009年4月出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碳排放交易量将急剧攀升,到2013年将达到6690亿美元,其中美国的份额将达到1170亿美元。
中国还不是减排义务国,因此目前国内的企业可以出售碳排放权获利。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碳交易可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益,中国可以提供全球三分之一碳减排量交易。这样的好日子总会有尽头,随着中国技术的更新,中国所获得的碳排放权会逐步减小,加入国际碳交易将在未来十年左右。
2008年初,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及管理中心在北京正式启动。所谓“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源自2005年正式生效的
《京都议定书》,是《京都议定书》为便于发达国家履行其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规定的三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根据2005年中国政府颁布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分配比例是,对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类项目,国家收取65%;对氧化亚氮类项目,收取30%;对其他项目,收取2%。
碳交易市场极大。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努力培育交易市场,进行小规模的交易试点。2009年6月18日,中国最大的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全球最大碳交易所――欧洲的BlueNext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的CDM项目将同时在BlueNext的渠道上发布。这是中国的碳交易卖家首次直接面向全球公开。在金融危机前,国内碳交易价格在11欧元/吨左右,在欧洲碳交易一级市场为16~18欧元/吨,二级市场为22~25欧元/吨,丰厚的利润催生出无数中介公司,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都在扩充旗下的碳交易业务、增设碳交易基金。
目前,我国处于大规模碳排放交易的预备期。预备期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各路资金针对资源跑马圈地,无论是水资源、石油、煤炭,尽在圈地范围之内,而后是资源品价格坚定上涨,近期全球各地水价大幅上涨就是明显标志;第二个阶段是进入新能源投资高潮期,全球资金如追逐互联网概念一样追逐新能源概念,这两年新能源概念投资只是预热。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成熟阶段,是新能源商业运用阶段,到那时候,碳货币将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外最重要的货币。
在碳排放交易阶段,什么国家、什么企业能够从中得利?
就国家而言,全球单位能耗最低的日本与相对较低的欧洲最有可能获利,因此,日本与欧洲是碳排放交易的主要推动者。就国内企业而言,两类企业能够获利:一是拥有多余碳排放指标的企业,具有节能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让降低的排放量作为重要的商品出售;二是真正的新能源企业,这些企业并非指那些假借新能源之名实际上行污染之实的生产新能源配件企业,这些企业本质上是传统制造业而不是新能源业,获利的是那些深度介入新能源核心区域的高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