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 中国出入境检疫检疫协会 |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 国家食品安全信息中心 | 日本厚生劳动省 | 世界卫生组织
欧洲食品安全局 | 食品法典委员会 | 英国食品标准局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 | 美国化学安全和危害调查局 | 国际标准化组织
澳大利亚标准协会 | 韩国认可认证局
http://tbt.testrust.com 来源:认证技术 时间:2013-05-28
多年来,有关CCC市场是否应该“放开”的争论一直在进行着。而今,国家认监委将CCC认证机构在一定幅度上进行调整,无疑给CCC认证相关方带来很大影响。CCC认证机构为什么要调整?调整补充进入名单的有哪些机构和业务?新增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入选依据是什么?CCC市场竞争机制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初衷?调整对之前承担CCC认证的机构和实验室将带来哪些实质性影响?他们又准备如何面对?作为主管部门,国家认监委如何更好地调控和监管这一市场?各方对于CCC市场开放又有怎样的观点和看法?
CCC溯源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制度,是我国一项最基础的安全认证制度。CCC认证是我国政府按照世贸组织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CCC认证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中国产品认证制度中出现的政出多门、重复评审、重复收费以及认证行为与执法行为不分的问题,并建立与国际规则相一致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可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
按照世贸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我国依法对涉及人类健康安全、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统一的CCC认证制度。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对列入目录的19类132种产品实行“统一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统一认证产品目录;统一标志;统一收费”的CCC认证制度。从2002年5月1日起,第一批列入CCC认证产品目录的认证申请开始被指定机构受理。
当前,已公布的CCC认证制度包括《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和《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有关问题的通知》。
第一批实施强制性认证的产品目录涉及电子电器、电信、汽车与摩托车、安全玻璃、消防、安防、农机、乳胶制品、轮胎9个行业。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公告,对溶剂型木器涂料、瓷质砖、混凝土防冻剂等装饰装修产品以及入侵探测器、防盗报警控制器、汽车防盗报警系统和防盗保险柜(箱)等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公告,对机动车灯具产品、机动车回复反射器、汽车行驶记录仪,车身反光标志、汽车制动软管、机动车后视镜、机动车喇叭、汽车油箱、门锁及门铰链、内饰材料、座椅及头枕11类机动车零部件产品实施强制认证。此外,童车、电玩具、塑胶玩具、金属玩具、弹射玩具、娃娃玩具6类玩具产品及部分医疗器械和农机产品也被列入了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录。2008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联合下发公告,将8类包括防火墙、安全路由器、反垃圾邮件产品在内的13种信息安全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
截至2012年10月31日,CCC产品认证目录已覆盖包括电工、电子、电信、农机、机动车、建材、安防消防、医疗器械、轻工、化工等10个行业的22大类157种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共计78份,指定认证机构10家,指定实验室157家。各授权机构共颁发产品CCC认证有效证书325477张,其中2012年新颁发78747张。持有效证书的企业47934家,其中境内企业43237家,境外企业4697家。
调整背后
CCC认证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作为保障国计民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其存在意义非同一般。实际上,新增认证机构,对国家认监委和相关机构而言,酝酿过程是艰辛和曲折的。这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而博弈的各方利益又该如何平衡,成为调整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
CCC认证制度实施以来,CCC认证机构和目录范围也历经调整。至此次机构调整前,国家认监委指定承担CCC认证的机构共有10家。它们分别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CC认证范围包括电线电缆、家用及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等;中国安全技术防范认证中心,CCC认证范围包括入侵探测器产品、防盗报警控制器等;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CCC认证范围包括植物保护机械等;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CC认证范围包括安全玻璃产品等;北京中化联合认证有限公司,CCC认证范围包括轮胎等;公安部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CCC认证范围包括火灾报警设备等;中汽认证中心,CCC认证范围包括汽车产品等;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CCC认证范围包括混凝土防冻剂等;方圆标志认证集团,CCC认证范围包括溶剂型木器涂料等;北京中轻联认证中心,CCC认证范围包括童车类产品等。
2012年10月,国家认监委发布25号公告,将新增CCC认证机构,在随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之后,国家认监委的35号公告紧接着公布了CCC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机构的制定/调整结果。速度之快让外界瞩目。根据公告内容,本次公布的名单中,共新增两类产品、4家认证机构。两类产品分别是低压成套/低压零部件的CCC认证、信息技术设备的CCC认证。4家新增CCC认证机构为: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授权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CCC认证;广东质检中诚认证有限公司,授权开关和控制设备类产品、整机保护设备类产品的CCC认证;北京赛西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授权音视频设备的CCC认证;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授权信息技术设备的CCC认证。
此外,35号公告还公布了对承担CCC检测任务实验室的指定/调整结果。这些实验室的调整主要是针对范围和地域,在浙江、安徽、重庆、上海、沈阳、广东等地增加了十几家实验室。这些都是根据各地企业的呼吁,结合他们的需求所设,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便利了当地企业的检测认证,为地方经济服务。
竞争与有序
在很多人眼中,此次调整意味着检测认证市场的“开放”。但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开放”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放开,而是一种富有竞争力的“进退机制”。这次新增CCC认证机构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简称《条例》)。距今整10年的《条例》是认证认可行业的最高行为准绳。《条例》在第一章第六条中首先明确了对内外机构的一视同仁:客观独立、公开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在《条例》第二章第九条和第十一条对国内外认证机构要求均有清晰规定,并在第三十三条中清楚写到: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公布指定的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名录及指定的业务范围。未经指定,任何机构不得从事列入目录产品的CCC认证以及与CCC认证有关的检查、检测活动。
《条例》尽管在定义上从行政法规层面明确了行业的公开透明,但认证行业是否存在CCC认证“垄断”,多年来却是争议的一个焦点。来自行业和部委之间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见仁见智。为什么会出现“CCC垄断”这样的质疑?归纳起来,这种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CCC市场是经济学上的垄断还是竞争;二是如果是竞争,是否有序。
让我们先从概念入手。“垄断”一词缘于西方经济学中对市场结构的区分,它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这在经济学大家萨缪尔森的竞争经济学中对其有专门的介绍。它包含三层含义,即垄断竞争、完全垄断和寡头。如果套用这三者的特征——产品同质化、市场份额绝对占据、规模经济等因素,CCC则应属于理论上的完全市场竞争,垄断基础并不成立。2005年底,我国履行入世承诺,检测市场对外全面开放,之后的民营和国外检测认证机构真正开始抢滩市场,这对于规模小、起步晚的我国检测认证行业而言冲击巨大。这也说明了CCC认证市场竞争的激烈性。
接下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竞争是否有序。负责此次调整的主管单位——国家认监委认为,机构调整的初衷是增加CCC认证的市场活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实现有弹性的进退机制。这就就表明其引入竞争机制的态度和决心,而此次调整并非首次,这种竞争机制也一直存在。逐鹿CCC认证并非一日而成,在我国实施CCC制度10多年的时间里,竞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例如,CCC汽车认证,有CQC和中汽联的竞争;玩具CCC认证,中轻联也是举足轻重;建材CCC认证,也同时存在5、6家认证机构引领行业。此次CCC的逐步调整尽管会改变已有的市场格局,但也是增强CCC活力、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一个体现。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和竞争性是大势所趋。另外,认监委对认证机构的调整也是循序渐进的。调整后,每种产品有两家或以上机构展开竞争,这也说明了国家认监委对竞争有序性的立场。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尽管CCC认证是一项基本的安全认证,入门门槛严格,但技术性指标对于竞争者来说并无差异。四个统一对CCC的技术指标有了明确定义,服务增值就成为今后竞争的关键。此外,CCC认证在《条例》中体现的统一性和有效性并不会因为竞争而减弱,相反,正是竞争意识和行为,促使各个认证机构除了硬件条件的加强外,还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软实力的比较中。服务意识好、服务效率高、服务态度好、网络增值程度高等这些无形的附加优势,将在今后较量中充分体现。CCC调整是否能真正促进行业竞争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监管难度增大
国家认监委统一负责CCC认证制度的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本次调整CCC认证机构和实验室,也给认监委的监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复杂度。目前,作为CCC认证的监管部门——国家认监委,在认证监管方面实施了5个方面的“开放”,即机构开放、实施规则开放、目录开放、模式开放及实验室开放。这样的CCC开放程度是行业内近年来所少见的。那么,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此项工作?前提条件是否充分?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应如何解决?是否会削弱国内机构的生存空间?正是带着这样的思索,国家认监委在开放规模、速度和步骤上采取了递进式的步骤,即遵循“便利企业、总量控制、适度竞争、综专结合、能力优先”的五项基本原则,边开放边试验,边试验边摸索,边摸索边改进,以这样的方式解决和处理由此带来的各检测机构间、国家认监委与机构间的协调问题。其中,便利企业放在第一位,这表明了国家认监委对CCC认证的基本要求。这五方面中,其中最难把控的就是适度竞争。如何把握这个度,做到透明、公开、公正,是难点也是重点。另一方面,CCC认证机构的增扩是否会带来类似于ISO 9000的市场乱象,国家认监委面临着更大的管理复杂性,这也是今后需要在工作推进中注意的地方。
居安思危
国外机构虎视眈眈,国内机构市场竞争,这是否有利于认证民族品牌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检测认证行业是否利好?
这是CCC认证关注的另一个焦点。国家有关领导早些时候就开始关注检测认证行业的“互认”问题。2012年,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华盛顿的一次媒体会上表示,第23届中美商贸联委会的各类成果和共识总计50余项。在这些中美谈判成果中,有一项值得业界关注的事情,那就是在未来,中国对符合条件的、在中国设立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外资机构,在CCC认证机构和指定实验室工作方面,将给予内资机构相同的待遇。这无疑又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意味着对认证机构和检测实验室的指定调整不仅仅是国内机构的“群雄割据”,更面临国际机构进入后的“鱼肉蚕食”。
CCC认证起初作为保卫国门的一项技术措施,在10多年的发展中,逐步与国际接轨,和国外大而全的检测认证机构进行着比赛。尽管如此,纵览我国的认证市场发展,与国外相比较,仍处于落后地步,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正因如此,如果一旦“放开”我国CCC认证市场,允许国外认证机构同台竞技,我国检测认证机构的劣势可能愈加明显。在本次公布的4家认证机构中,并没有包含国外认证机构。记者了解到,这是根据专家评定的结果而定,并不意味着今后不会有国外机构的进入。这是进退机制的灵活弹性的表现之一。但是,无论有无外资机构的竞争,我国的检测认证机构都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